您在這裡
《核工業鏈的搖籃與墳墓:一趟關於科技、社會與正義的追尋》手冊發佈座談會
時間:12/23(五)19:00
地點:綠色公民行動聯盟(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0號8樓之3)
(本次講座免入場費,座位有限,報名者優先入場。)
講者:
崔愫欣(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)
陳詩婷(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)
「鈾礦帶來的利益來來去去,只有土地總是一直在這裡,照顧著那些同樣照顧她的人。」與鈾礦公司對抗超過三十年的澳洲原住民Jeffrey Lee,他的話語如何幫助我們,踏上認識核工業鏈的旅程?
經過多年沸沸揚揚的討論,台灣社會對核能發電過程本身的利害風險已不陌生,然而若放大視角, 從台灣、澳洲一路到遙遠的北歐,從百年、千年延伸至彷彿無止盡的萬年,拉開空間與時間的向度,追溯其源頭的樣貌、追問其終結的形式,我們是否能再此重新思考,這項科技究竟如何反映/形塑了社會的樣貌,進而牽動人們的生存處境?
綠盟在2014年進行了國際訪調工作,踏上台灣核電燃料來源地-澳洲,在這裡,關閉將近半世紀的鈾礦場至今仍處於環境污染之中,伴隨著當地不曾停歇的原住民運動,持續催化澳洲社會對能源與正義的思辨。瑞典-台灣官方奉為典範、用以宣傳「核廢已有解方」的國家,實際上在選址過程遭遇的複雜難題,已涉及技術之外更深層的民主、政治、哲學等問題,並仍持續被不同的民間與專家觀點挑戰,且在各個官方監管機構與地方政府做出定奪前,瑞典的核廢最終處置計畫,仍充滿未知數。
我們相信,不論對核能的態度為何,都應該正視鈾礦開採過程的真實代價,更必須在當前的核廢處置議題上,承擔起這一個世代無可迴避的挑戰與責任。
藉由前往澳洲及瑞典踏查所得的第一手訪談資料,以及匯集其他研究報告、官方或民間機構資訊整理而成的這本手冊,綠盟希望盡可能以深入完整的資訊,與清晰易懂的呈現方式,邀請更多人一起從搖籃到墳墓的完整工業鏈生命週期,重新認識核能,並開展更多關於科技、社會與正義的思辨。
這本手冊將深入淺出的解答以下這些問題,歡迎各個社團組織、機關學校跟我們索取,協助更多教育推廣。
※ 台灣在全球核能工業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?
※ 鈾是何時被發現、並開始被利用於發電的?
※ 鈾礦開採是怎麼一回事?有那些環境與健康風險?
※ 生產鈾礦卻不用核電的澳洲,反核力量為何如此強大?
※ 鈾礦真的是澳洲重要的經濟支柱嗎?
※ 什麼是核廢料、如何處理核廢料?
※ 各國對於高階核廢的最終處置現況是什麼?
※ 為什麼國際至今沒有成功營運的高階核廢最終處置場?
※ 台灣的核廢處理應有哪些原則與方向?